9月19日,,75歲的國內知名橋梁專家周昌棟頂著烈日帶隊檢查夷陵長江大橋換索后原橋面銑刨和清理情況,。
就在這個月初,,周昌棟主持的夷陵長江大橋斜拉索更換工作剛結束。大橋換索后,,橋面清理,、鋪裝還有不少工作要完成,他帶隊指導工程技術人員抓緊施工,。
周昌棟自豪地介紹,,這是全國首座單索面混凝土加勁梁三塔斜拉橋斜拉索的更換,在技術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有多項創(chuàng)新技術領先國內外,。
據(jù)了解,在我國,,目前三塔混凝土斜拉橋建成通車的不超過10座,此前沒有更換斜拉索的先例,。由于斜拉索已達設計使用年限,,夷陵長江大橋斜拉索更換工程的啟動,本身就是一項創(chuàng)新,。
周昌棟說,,換索結束后,技術團隊在梳理、總結,,計劃完成《三塔混凝土斜拉橋換索工程技術研究與運用》《在役多塔斜拉橋結構狀態(tài)識別與評估成套技術研究》兩大課題的研究,,希望后續(xù)為國內斜拉索更換工程提供有益的經(jīng)驗。
如今,,橫跨長江,、黃河等各類橋梁屢見不鮮,但在新中國成立之初,,自主修建一座長江大橋卻是難以實現(xiàn)的夢想,,修橋更是談何容易。
周昌棟介紹,,我國的建橋者靠著艱苦卓絕的頑強拼搏,,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
作為土生土長的宜昌人,,周昌棟深知交通不便給百姓們帶來的困境,制約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被前輩們自力更生,、頑強拼搏的精神所打動,當時還是一名知青的周昌棟心中早已種下一顆要“建橋修路 報效祖國”種子,。1972年,,22歲的周昌棟進入宜昌地區(qū)公路總段工作,從此與橋梁結下不解之緣,。
1996年,,我市獲批建設宜昌長江公路大橋。作為國家高速G50重要構成部分,,當時已成為該項目副指揮長兼總工程師的周昌棟,,勇挑重擔,帶領技術團隊歷時4年,,攻克了索塔,、錨碇、主纜等施工技術難題,,創(chuàng)造了20多項特大型懸索橋關鍵技術成果,,填補了國內多項空白。該大橋榮獲魯班獎,、詹天佑土木工程獎,。2001年,大橋正式通車,,它的建成正式開啟了主城區(qū)南北兩岸區(qū)域融合的步伐,。
“這座橋是完全由我們中國人自己設計,、自己施工、自己監(jiān)理的第一座特大型懸索橋梁,,展示了國家在大型橋梁建設上的自主能力,,我感到非常自豪。”周昌棟介紹,。
一步一個腳印,,一橋一次跨越。2012年,,至喜長江大橋動工,,已經(jīng)退休的周昌棟再次擔任總工程師,帶領團隊采用“一跨過江”方案,,不在水中建橋墩,,為“水中大熊貓”中華鱘讓路。2016年,,至喜長江大橋通車,。時隔不到4個月時間,宜昌境內第9座長江大橋——伍家崗長江大橋開工建設,,周昌棟又被任命為項目技術總顧問,,橋梁建設過程中,先后誕生了隧道錨,、淺埋式重力錨等12項創(chuàng)新技術,,節(jié)約建設資金1億多元,為我國大型橋梁的技術發(fā)展貢獻了“宜昌智慧”,。
周昌棟說,,“過去靠人家?guī)臀覀兘颍髞砦覀冏灾鹘?,現(xiàn)在我們還走出國門援建他國,。我們的設計能力、施工水平,、建橋材料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體現(xiàn)了我國人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更體現(xiàn)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
目前,宜昌已建成9座長江大橋,,在建及規(guī)劃設計還有6座,,其中不少都有周昌棟參與的身影。周昌棟親歷了一座座橋梁架起,,也見證宜昌城市的發(fā)展與變遷,。
“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是黨和國家培養(yǎng)了我,,我也是一名老黨員,自己有義務為交通強國建設添磚加瓦,。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自己也75歲了,只要我干得動,,我會一直干下去,。”周昌棟說。(記者陳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