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牙齒笑得不好看,但是心里是真高興,,沒想到這輩子會搬進(jìn)新房子,,感謝大家來幫忙。” 6月4日,,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五峰鎮(zhèn)小河村低保貧困戶龔道金,拉著村黨支部書記張莉君的手說,。
“沒有你們,,我哪還有機(jī)會下山去?”聽聞張莉君的聲音,,龔道金的老伴陳維喜也連忙摸索著站起身,,“自從眼睛看不見,十多年就沒下過山,,這么多好心人,,硬是輪換背著我,從崖巖邊一步一步挪到了山下的新屋,。”
陳維喜所說的“好心人”,,正是前幾天來幫兩位老人搬家的志愿者們。
一周前,,多年在大山深處相依為命的龔道金,、陳維喜夫婦,,告別居住了50多年的土坯房,在村里30余名志愿者的幫助下,,搬到了易地扶貧安置點(diǎn)的新家,。
小河村黨支部書記張莉君介紹,兩老原生活在小河村13組,,龔道金今年75歲,,由于常年內(nèi)風(fēng)濕造成腿腳殘疾,陳維喜今年69歲,,因病失明十多年,。
想建房,沒勞力,;要搬家,,搬不起。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duì)先后6次上門做工作,,制定方案,。最終將位于前河安置點(diǎn)的一處安置房安排為兩老的新家。臨近搬家,,老兩口又犯了難:看不見又走不動,,這家怎么搬?
“不用擔(dān)心,。” 張莉君在村里的微信群一聲號召,,一天內(nèi)報名者就達(dá)到20多名,“聽說是幫二位老人搬新家,,大家都很積極,,搬家的那天早上,最終竟來了32人,。”
搬家當(dāng)天,,峭壁旁的道路太陡,大家就依次輪換背著陳維喜,,一步一步小心翼翼貼山而行,;一人寬的小路太窄,大家就牽著龔道金慢慢挪動腳步,;鍋碗瓢盆糧食被褥家具火爐東西太多,,大家就根據(jù)勞力一人一件“自由選擇”。
如火的驕陽下,,志愿者的衣服汗透了,,背上的陳維喜不斷地說道:“歇會兒,讓我下來慢慢走兩步,。”輪流替換的三名志愿者卻絲毫不敢疏忽,,本來一個小時的路程,大家用了兩個半小時才到達(dá)新家,。
抵達(dá)新家后,,志愿者們又忙著整理行李,添置生活物資,。“新房子交通特別便利,,門口就是主干道,您聽到喇叭聲千萬別到公路上去,。”拉著陳維喜的手,,志愿者一遍遍地給她介紹新家的布置。
“新房子考慮很周到,,不但新建了豬圈和衛(wèi)生廁所,,還給我們分了五分菜田。”在志愿者的帶領(lǐng)下,,前后走了兩圈,,龔道金鄭重地向村干部表態(tài),“過幾天收拾妥當(dāng),,上面的土坯房就可以拆了,。”
通訊員 王歡 楊偲